【緬懷余光中系列1】帶走了余光中 帶不走五采筆

Nienke Hoogvliet

余光中

陰雨綿綿的12月中旬,長年出現在小、中、高課本的文學家過世了。外界怎麼看?有的人從政治觀點出發,大肆咒罵;有的人從文學角度欣賞,低聲惋惜。百年之後,會留下什麼?回歸文學本質,重新回顧詩人的一生吧!


2017年12月19日
編輯王 謐
圖/聯合知識庫徐如宜攝
資料來源南一高中國文教師手冊第五冊、南一國中國文教師手冊第五冊、南一國小國語教師手冊第九冊

「右手寫詩,左手寫散文」的余光中病逝

他,是誰?


這個問題問小學生、國中生、高中生,得到的答案或許會有些不同。小學生會回答:「他是詩人。」國中生則說:「他是詩壇祭酒。」高中生會說:「他擁有一支『璀璨的五采筆』。」筆耕一甲子的他,曾如此敘述:「詩、散文、評論、翻譯,一向是我心靈的四度空間。寫詩和散文,我必須發揮創造力。寫評論,要用判斷力。做翻譯,要用適應力。做這些事情的時候,我才自覺生命沒有虛度。」如此廣泛的寫作興趣,又是如何培養的呢?


余光中大事年表
民國 事蹟
17年 出生於南京
41年 出版詩集《舟子的悲歌》
43年 與覃子豪、鐘鼎文、夏菁、鄧禹平共同創立藍星詩社,出版詩集《藍色的羽毛》
48年 加入現代詩論戰
52年 出版散文集《左手的繆思》
63年 出版詩集《白玉苦瓜》、散文集《聽聽那冷雨》
64年 楊弦譜余氏詩八首,在臺北中山堂演奏,引發現代民歌運動
66年 發表〈狼來了〉,引發鄉土文學論戰
68年 出版詩集《與永恆拔河》
78年 〈夢與地理〉獲第十五屆國家文藝詩歌類新詩獎
89年 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邀請,創作〈比夢更神奇〉、〈水母〉
97年 出版詩集《藕神》
106年 病逝於高雄

民國17年,余光中出生於南京。他在約10歲左右開始學習英文,上中學時,英文課本已經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欲望,因此他自己找一些短篇小說、散文閱讀,提升英文能力;此外,在這個時期,他大量閱讀古書,初中三年讀完《水滸傳》、《三國演義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聊齋志異》。而在眾多古典詩人中,他最傾心於蘇東坡。


中學畢業後,他考取北京大學、金陵大學,可是因為北方打仗,因此選擇就讀金陵大學外文系。他曾經在文章裡這樣寫道:「京滬鐵路,伸出兩千五百公里的長臂,歡迎我從南京到北京去,可是我的母親,伸出兩尺半的慈母的手臂,就把我留下來了。」之後因戰火肆虐,輾轉就讀廈門大學,最後來到臺灣,插班考取臺灣大學。在註冊時,他拿著廈門大學的轉學證明書,上面書寫的年代是「公元」,而非「民國」,因此差點無法入學;所幸當時的文學院院長沈剛伯說:「沒有關係的,可以來讀。」因此才能順利入學。而後又赴美進修,獲得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。


因為時局動盪,余光中的求學生涯幾經波折,詩風變化從最早的格律詩類型,逐步醞釀留美時的現代化,再走至新古典,最後走回近代中國,甚至有樸素的民謠風格作品,最後則是對於歷史與文化的探索。他的作品風格變化不僅與外在所處的地域差異有關,更多的是反映心靈在時空變遷下的變形與求生。

在國小、國中、高中教科書鮮少提及的「鄉土文學論戰」,在詩人過世後再被提起。他掀起的紛爭,或說具有政治意涵;或說是攻擊文壇敵手;更多的是質疑他的歷史定位。回歸文學本質,他的作品藝術價值,實難磨滅。

余光中

詩人余光中昔日坐在中山大學菩提樹下,翻閱《鄉愁》,如今這身影只能追憶。


民國106年12月14日上午,余光中病逝於高雄。他曾說過:「大陸是母親,臺灣是妻子,香港是情人。」展現在作品中,盡是充滿對兩岸三地的情感。余光中作品留給世人的情感,或可化用他的詩句:「比記憶更深,比夢更神奇」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