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緬懷余光中系列4】【國中/翠玉白菜】以筆刻畫出永恆

Nienke Hoogvliet

余光中

南一版國中國文課本中收錄的〈翠玉白菜〉,這篇出自於余光中的第19本詩集《藕神》,於民國97年10月出版,收錄的是他70至80歲之間的作品。這首詩是他在參觀完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翠玉白菜後的創作。〈翠玉白菜〉雖然是一首詠物詩,但透過詠物的描寫,讚詠工匠將職人之魂灌注於作品中,使其臻於完美,成為藝術,源遠流長。


2017年12月26日
編輯小時光
資料來源南一國中國文課本第五冊

微寒的12月,雨有意無意的落了好幾天,就在雨暫歇,氣溫稍稍回暖之際,突然傳出一代文學巨擘殞落的消息。訊息於14日中午後一波波地發送,各報紛紛表達不捨,並讚揚其在文學上的成就。


這不禁讓人想起,張艾嘉曾讚嘆地說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」。因為他唱出、寫出了各個歲月節點的脈動與每個人的悸動。而在每個人的文學閱讀或求學歷程中,無論是稚嫩、初發的國小,或至蛻變待熟成的高中階段,也都會遇見這麼一篇余光中吧。


翻開南一版國中國文課本中收錄的〈翠玉白菜〉,這篇出自於余光中的第19本詩集《藕神》,於民國97年10月出版,收錄的是他70至80歲之間的作品。這首詩是他在參觀完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翠玉白菜後的創作。〈翠玉白菜〉雖然是一首詠物詩,但透過詠物的描寫,讚詠工匠將職人之魂灌注於作品中,使其臻於完美,成為藝術,源遠流長。


翠玉白菜 圖/余光中〈翠玉白菜〉。南一版國中國文課本第五冊第一課。

〈翠玉白菜〉一開端即對工匠的技法進行深入的描摹,視角的運用自手部,逐漸移轉至雕刀,最後聚焦於翠玉白菜上。「被怎樣敏感的巧腕∕用怎樣深刻的雕刀∕一刀刀,挑筋剔骨∕從輝石玉礦的牢裡解救了出來」那百年前手藝精湛的工匠,彷如電影情節畫面般穿越時空,化身為一名詩人。在冷清的白紙上、在一畝畝如耕地的綠色稿紙上,用他敏感、樸實的巧腕;用他深刻、雋永的書寫工具,俯身默默地一筆筆,細細耕耘、滋養,讓原為荒蕪的漠土長出一頁頁的精采。


「那巧匠接你出來∕卻將自己將精魂耿耿∕投身在玉胚的深處∕不讓時光緊迫地追捕」春秋有莫邪捨身鑄劍,感天動地,成就名劍;後有巧匠為成就藝術與不朽,孜孜不倦。那耗時許久而成的果,不論是玉器或是文字,都不再僅止於是表象所展現的體。不只是珍藏的歷史文物,不僅是載於紙上的一連串訊息。它是工匠、是詩人,以其眼,用其手,將他最深沉的精神與歷練,將他最隱而不顯的精與魄,慢熬精煉,擷取精華,轉植在玉作和紙上的籽。縱使歲月再翻轉好幾輪,它依舊屹立於這無垠的時空中,等待著讀者的解構、再建構,長出專屬於個人的獨特心思,撰寫出屬於每個讀者自己的故事。

國文課本

詩人曾在《白玉苦瓜》自序中寫道,「所有的生命一樣,終必枯朽,但是經過了白玉──也就是藝術的轉化,不僅延續,也更提升了真苦瓜的生命。生命的苦瓜成了藝術的正果,這便是詩的意義。」因此,即使巨人遠走,留給我們無限的遺憾。但,他在文壇中踏走過的足跡,留下的各首動人篇章,依舊會不斷地演奏、流傳。


你呢?你是怎麼遇見余光中的?他留在你心中,開展出的又是何種風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