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滾吧 閱讀
不純.書坊
文 / 丹鳳高中 宋怡慧

在12年國教課綱即將全面開跑之際,在醞釀多元課程發想的現場教師,除了要理解教育階段的核心素養內涵外,我們都希望能與學生一起在閱讀的世界找到共識與願景,也明白教育的關鍵是希冀透過課程教學的學習遷移,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。
此次,怡慧推薦書籍,服膺的核心素養面向是自主行動,其相對應的項目是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,期待在浩瀚書海裡,精心挑選六本跨文本、跨領域的書籍,提供中學教師共學精進。企圖打破閱讀舊思維的框架,從東西方小說,經典與流行,文學與科學等面向,進行六本師生共讀書籍推薦:
以剛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《長日將盡》以及馬克吐溫的《赫克歷險記》二書,讓讀者進行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的思辨;並以《翻滾吧!男人,還有喵導》的林育賢與世大運體操金牌得主李智凱的苦練,來啟迪年輕讀者從中學習翻滾精神,具備身心健全發展的素質。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是透過選擇、分析與運用科學家提供的新知,讓讀者戒除壞習慣,養成好習慣,不斷自我精進,追求至善。村田沙耶香《便利店人間》與不朽《與自己和好如初》二書,前者是有效規劃生涯發展,後者是探尋自己的生命意義,雖然都是靜默的自我覺察與省思,卻為讀者帶來生命冰山以下的真實價值。
簡單的事情重複做,你就是行家;
重複的事情用心做,你就是贏家。
期待茫茫人海裡,漫漫流光中,我們在夢想與現實間,在身心常保豐盈時,願意選擇與夢想共存,雖有挫折困頓,卻能在深邃的命運長廊中,望見相遇在閱讀的海上,互放的生命光亮,瀲灩彼此的生命波光,搖曳此生更好的身影,勇敢向前。

長日將盡
作者:石黑一雄,出版:新雨I've always liked writing about memory, about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.──石黑一雄
記憶是有距離感的書寫,閱讀 石黑一雄的文字,在在都能薰染 英式優雅的氣息,每個段落都有 Dasein 的跡痕。拘謹古板、良善忠 實的管家,純粹英式傳統思維與現 代美式開放浪潮裡浮沈,價值鬆綁 與固著奴性的矛盾衝突,讓堅守崗 位的他,也在曖昧欲言的感情裡, 用一場意外出走的旅行,爬梳「失 落價值—尋找自我—救贖靈魂」的 生命軸線,試圖勾勒「偉大管家」 的真正形象。
《長日將盡》一如吳明益說的:「以哀而不傷的筆觸,平實卻又奇崛,把世界帶到讀者面前……於此,石黑一雄深入我心,正如一首夜曲,又不止是一首夜曲。」窗外陽光燦爛灑落案頭,彷彿漫步在宅邸僕役的長廊,孤獨的文字搭襯空蕩的光影,糾結的,縛綁的,我的身,我的心,微微,出走。
在紅葉紛飛的季節,兩個個靈 魂,驀然邂逅, 情不自禁地回望。 相遇了,心花開了。走近,只想輕 聲問:繞了那麼遠的你,好嗎?
闔上書扉,我竟是如此喜歡到 難言的如釋重負呀!

赫克歷險記
作者:馬克.吐溫,出版:聯經出版從1885 年出版就受到保守派以用字不妥,如nigger(黑鬼);種族偏見,如小說除了天真無邪的小孩之外,幾乎沒有鋪寫形象正面的白人。因此,它至今仍被 少數美國圖書館當成禁讀的童書。
《赫克歷險記》裡的小孩逃學、撒謊、講髒話、抽菸,這種行為真能稱上「歷險」嗎?小說所列舉的壞榜樣,真能讓純真無邪的孩子們沉溺於閱讀的美好之中嗎?但雷根總統為何說:「我多希望我們的學校能教給孩子,像赫克在小木筏上優美地航過密西西比河一樣的能力,航過他們的人生;教會他們像赫克一樣痛恨偏見、愛周圍的人,尤其是愛他的大朋友Jim。」
如果說,美國現代文學是始於馬克‧吐溫,《赫克歷險記》又被視為《湯姆歷險記》的續集,我期待讀者能認識這位身藏於調皮搗蛋、鬼點子不斷的湯姆背後的哈克。
他的孤苦無依,猶如社會邊緣人,卻擁有一顆赤子之心,努力翻轉自己人生,多像在現實鞭笞凌遲下,仍願守護一片湛藍真誠的我們。
赫克倒像是小說家馬克.吐溫真正的內心投射,一份藏也藏不住的人道關懷,熠熠閃閃,我們何必斟酌在nigger 的字詞,拘泥於情節真善純美的鋪寫。一如作者所云:我們只有時間去愛,然而,一切稍縱即逝。
又如蔣勳在《孤獨六講》裡提到的:對人性的無知,才是使人變壞的肇因,因為他不懂得悲憫。如果可以,閱讀的世界宜廣袤鬆綁,將帶給讀者更多身心的精進與思辨。

翻滾吧!男人,還有喵導
作者:林育賢,出版:有鹿文化年輕的淚水不會白流,痛苦和驕傲這一生都要擁有。
年輕的心靈還會顫抖,再大的風雨我和你也要向前衝。
《翻滾吧!男人,還有喵導》是年過不惑之年的林育賢回望自己從男孩到男人,這一路堅持的「翻滾」,原來是一抹永不放棄的身影,一次勇敢前進的態度,一種無懼逐夢的精神。
在《翻滾吧!男孩》窺見林育賢對體操的熱愛;在《翻滾吧!阿信》遇見體操選手的美麗與哀愁,直至《翻滾吧!男人》,林育賢完成「他不得不說,不得不寫」的翻滾最終曲,一如哥哥林育信鼓勵他的,「要走完全程,才能放下心中的石頭。」此書是林育賢對體操的熱愛,對電影的癡心,更是台灣人民從不放棄翻,從不害怕滾的群體意識,一如林育賢說的:「哪怕只剩最後一把,也要用盡全力!」用盡全力,不怕輸,我們一起永遠不回頭。
當年的電影中的體操男孩李智凱,歷經十五寒暑的苦練,終以男人的姿態,贏回世大運體操金牌的榮耀,他的成功也演繹一段看似圓滿卻血淚交織的體操路。
面對無常的人生,我們都沒有把握下一步地翻,是前進還是仆街,下一個路口,是輸抑或是贏,但是,就像林育賢說的,只要還在場上,就得不斷地「翻」下去,翻下去才有機會。
在文字的力量裡,依稀理解:林育賢七歲在法會時,仰天望見劃過夜空流星的心情,這顆星子為生命帶來永恆的希望與奇蹟:時間一直向前走,沒有盡頭,只有 路口。

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
作者:查爾斯.杜希格,出版:大塊文化帶來的反思是:原來,我們的每一個決定,其實百分之四十的被習慣左右了。所以,你誤以為,你正在深思熟慮,其實只是被習慣左右而已。包括,上市場會買甚麼菜?上館子會點甚麼菜?會找那些朋友聚餐?你的工作模式、思緒組織都和習慣有關。因此,劉蓉在習慣說提及的:「習之中人甚矣哉!足履平地,不與窪適也;及其久,而窪者若平。至使久而即乎其故,則反窒焉而不寧。」恰能與二○○六年杜克大學研究員的論文不謀而合:人們每天的活動中,多半是習慣使然,而非來自決定。
幸好,科學家發現:習慣強而有力,卻也脆弱易摧;習慣是可以刻意培養而成,因此,養成好習慣,戒除惡習慣,都可以是「刻意練習」。
我尤為喜歡本書從自身習慣談起,習慣從何而來,探索習慣與神經學的關係,再談企業與組織的好習慣如何形塑與營造,最後檢視社會的風氣,領導者如何以風行草偃的方式,為人民建立新的習慣進而建立良善的社會觀念與風氣。
最後拋出的議題是:英國一位殺人犯,若能說服他人自己是因習慣而殺人,而非蓄意殺人,是否能被理解而重獲自由?
當一流企業如Google、微軟,或是一流大學哈佛、劍橋、MIT 都在研究「習慣的力量」時,一直減肥失敗的你真會相信:寫「飲食日記」可以減肥?星巴克能讓一個EQ 有障礙的人,因習慣轉變而成為明星級店長?
若是想成功就要知行合一,從建立好習慣做起吧!所以,我應該起身去好好運動健身,才能擁有永不崩壞的健全身心。

便利店人間
作者:村田沙耶香,出版:悅知文化2015 年,36 歲的村田沙耶香以《便利店人間》獲得芥川賞,現實生活的她為維持寫作的規律,選擇書中主角「古倉惠子」一樣在便利商店兼差。
頒獎當天,村田沙耶香以「無法向便利商店請假」而缺席。
這麼令人意外的說詞,卻能從村田沙耶香奉為圭臬的話語理解:「『作家創作樂譜,讀者則是演奏樂譜的演奏家』,我尊敬身為藝術家的讀者,因此會避免讓作家的我涉入其中。」小說家讓主角、讀者和自己置身於便利商店死板沉默的作息,反又與形形色色、進進出出的生命過客,產生一種欲拒還迎的連結,是要獨走個人生活風格?還是回歸通則機制,一次次事件過後,微調態度而生的矛盾感,透過細膩的喃喃自語,彷彿進行一場場無聲又美好的問答。
當正義與道德標準不停變動的今日,作家想在小說呈現人造與原始,在便利店造成衝突、糾結形成的虛實感:「我是動物,便利店店員這種動物。我無法違背我的本能。」小說家筆下的角色多是內向寡言的,無法被簡單透視或窺見幽微的心境,反造成讀者欲層層探問,而產生閱讀的多元趣味性。
寫實又疏離的況味,在書末呈現:作者竟寫封情書給便利店並說到:自己唯有待在你身邊,我才能夠是個人。作家與主角古倉惠子之間,界線突來的曖昧,造成閱讀者在虛實之間,找到異常清晰的寫作視角。

與自己和好如初
作者:不朽,出版:時報出版這本書引爆Instagram 關注與手抄熱潮,讓從未加入這個社群的我,也辦了帳號,加入追蹤作者不朽的行列。
九O 後的不朽,其溫柔療癒的筆調,從不掩飾自我的說法,不僅獲得讀者高度關注,至今已逾9 萬粉絲,臣服在她的療癒系的文海中,優游愜意。
以六十篇溫婉卻有力量的雙向書寫,圈住內心的光亮,也映照內心的灰暗,原來,我們一直和自己相遇、告別;告別、相遇。
《與自己和好如初》:每個人都有光亮的/快樂的/溫柔的/好的自己;亦有著灰暗的/悲傷的/疼痛的/壞的自己,就像不朽說的:我把最好的自己和最壞的自己都安放在這裡。
期待有一天,我們能成為自己渴望遇見的那個人,那個與過去和解過的美好自己。對或不對,完美或不完美,愛人與被愛,向陽與闇黑都是自己。
偶爾,我們會討厭自己,討厭眾生喧嘩下那麼孤獨的自己,討厭熱鬧歡愉下走偏失溫的靈魂。油然而生的討厭,來自於我們不夠喜歡自己、善待自己、傾聽自己。那麼,就想辦法與最好的自己相遇,在最壞的時刻,依然回歸溫柔的人總會遇到溫柔的事,我們就可以讓愛拂過千瘡百孔的性靈,不藥而癒,與自己和好如初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