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見學會「系統」思考,解決「複雜」問題
文科腦v.s. 理科腦
文 / 苗栗高中 黃琇苓

見樹不見林、短視近利、標不治本、挖東牆補西牆、重蹈覆轍、牽一髮而動全身等是我們耳熟能響的成語,總告訴我們思考面向不只一個,需要全面性思考。2016 年1 月,世界經濟論壇(WEF,World Economic Forum)發表「未來職業報告書」(The Future of Jobs),其中點出2020 年職場十大關鍵能力,名列前兩名的技能即是「解決複雜問題」及「批判性思考」。然而什麼是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呢?
面對周遭每天發生的大小問題,常常只見頭痛醫頭的治標辦法,歸根究底都是因為當事人不懂系統思考,不知道如何運用多元系統觀點發現問題的根本原因,找出更多可能性,把握機會、運用槓桿點來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。然而,我們面對的世界是普遍連結、相互影響的複雜動態系統,常和期待的有所差異,所以不只要看短期事件,更要觀察系統的歷史狀況和長期行為趨勢,考慮各種限制性因素,避免依據個人利益和資訊決策的有限理性,而是要提升對複雜性的理解、尊重和利用能力。
延伸自國中能力指標第九項、第十項:第九項主動探索與研究( 激發好奇心及觀察力,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,並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能於生活中。)、第十項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( 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與習慣,有系統地研判問題,並能有效解決問題和衝突。);高中新課綱核心素養對「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」的定位是:具備系統思考、推理批判、發展理解、思辨分析、溝通參與、構思與反省,以有效管理及解決問題。這項核心素養分被定位在「自主行動」這個面向,主要是針對學生個人內在的素養,從探究問題開始,藉由觀察與測試找到問題發生之處,進而進行思辨分析,最後推理批判。
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事管理大師Peter M . Senge「第五項修煉」中最重要的一項修煉,新加坡優秀文官團隊,高中開始就以「系統思考」培育其規劃能力;南京市許多優秀高中指定「系統思考」為其選修課程;台灣在十二年國教課綱中,將「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」列為核心素養。
系統思想家Donella Meadows 主張:系統思考雖不能讓人們完全掌控環境,但可以協助預料各種可能意外,從中學習系統智慧;尊重並分享資訊,靈活的依據系統的狀態調整決策,設法追求整體利益,讓系統各參與者承擔責任;關注目標;堅持道德和善的標準,必要時設法設計和重構系統,與系統共存。
11 月主題談論『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』素養, 相應能力為『批判思辨力』,對這個素養能力,筆者推薦《不純的閱讀》春、夏、秋、冬中的各一篇目,這個月的選文跨越的國界,從台灣到日本到歐美作者,內容從文學到藝術到科學到醫學,接下來從『點』閱讀到『系統』思考到『批判思辨』問題解決三面向,進行選文說明和課程應用設計。
建立閱讀策略
你的時間有限,不要浪費時間虛耗在別人的生命中,不要陷入別人信奉的教條中,那不過是經他人思考過的結果罷了,別讓自己內心的聲音被其他人的囉唆蓋掉了。最重要的是,鼓起勇氣跟隨你的心靈與直覺,它們才知道你想成為怎樣的人。
陳郁如,出生於台灣台北,從繪畫到寫作,希望可以為孩子搭建一道接觸東方文化的橋梁,讓他們從熟悉的事物中享受閱讀的樂趣。作品有:《修煉》三部曲、《修煉前傳:未知樹的預言》、《詩魂》、《詞靈》。
選文是《詩魂》的開頭,作者陳郁如從耳熟能詳的唐詩著手,創造出步步驚魂的懸疑小說,利用詩句藏魂埋下伏筆,以穿越時空、冒險闖關為寫作軸線,以生動活潑說故事的口吻,使讀者隨著主人翁柳宗元的冒險,進行線索的系統思考,以及面對難題的解決方法⋯
這是一本以唐詩為背景的奇幻小說,重現1400 年前中國古典文學之美,隨著故事情節進入唐詩,或許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唐詩、中國傳統文學…透過陳郁如的書寫,看到了文化,透過他的創作,看到了文創,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中國傳統文學的意涵,思辨傳統文學的價值,思索文化與文創之間連結。
西多昌規 日本精神科醫師,醫學博士,發表大腦與睡眠的研究論文,提出如何提升大腦功能,著作《我也不想恍神分心呀!精神科醫生教你集中力46 個工作不出包,讀書不神遊,做事不拖延的專注技術》。
每個人都想要專注,但並非嘴巴念著「專心一點」我們就能變專心!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,一會兒手機傳來訊息、一會兒又收到電子郵件,這些突發而來的「專注力干擾物」,讓我們想要專心也不行!
科技成癮分析的時代,重新認識大腦的運作模式,透過這一篇文章引發學生觀察自己的生活習慣、審視自己的學習狀況,進一步思辨多工的後果後,尋找專心且有效率處理事情的方法,奪回人生自主權。也可藉此引導學生對於人類行為、心理狀態的觀察與探究。
約翰.包威爾以同時身為「物理學家」和「音樂家」的身分,描述在音樂表面之下的各種秘密,揭示了鮮為人知的科學事實,和迷人音樂的背後故事。
欣賞讚嘆音樂家或是歌手的表現,其實,在音樂的創作過程中,自有其邏輯規範、工學和物理原理在背後支撐著。原來「音感」是一種天賦,部分音樂家/歌手擁有這樣的天賦,有了這樣的認知,我們可以試著去尋找自己的天賦,發展自己的熱情。
然而絕對音感的準確度因人而異,有的是部分、有的是短暫,透過本篇了解了音感的概念。而絕對音感只能當音樂家嗎?芬蘭昆蟲學家托瓦塔因具有絕對音感,去研究昆蟲飛行聲音,成為專家。
神經科學家列維亭與羅傑斯論道:「有絕對音感的人聽到一首熟悉的樂曲走調,就會覺得煩躁、困擾……就像我們走到市場,因為暫時視覺異常,發現所有的水果都變成不一樣的顏色:香蕉變成橘色、萵苣變成黃的,而蘋果則變成紫色。」當上帝幫你關上了一扇窗,也同時幫你開了一扇窗,進一步思辨「絕對」這概念是好?還是壞呢?
陳偉民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,從事高中教科書編寫,科普寫作及翻譯等工作,作品散見《科學教育月刊》、《青年世紀》、《發現》、《幼獅少年》、《中國時報》等報章雜誌,著有《智多星出擊》(I、Ⅱ)、《天才小玩子》、《誰殺了大恐龍?》、《大家來破案》(I、Ⅱ、Ⅲ)及《如何學好中學化學》等書。
美國研究,99.8%的嬰兒肉毒桿菌事件,發生在一歲之前,〈一歲嬰兒不可以吃蜂蜜〉是一篇有科學實驗、科學論證的文章,面對到嬰兒肉毒桿菌事件,科學家從嬰兒身體的成長、生活環境、家庭因素、嬰兒養育等各面向層層的推論驗證,最後得到『蜂蜜』這肇因,更進一步的思辨『蜂蜜』與『肉毒桿菌』連結;尤其是時下許多人會打肉毒桿菌於美容上除皺,文中進一步探究肉毒桿菌對不同年齡的影響。
嬰兒:肉毒症狀 → 肉毒桿菌毒素蜂蜜 → 嬰兒一歲不吃/成人用於醫療美容
科學層層推論的方法,培養學生科普閱讀與科學探究的素養外,引發學生對傳統說法的探究,如農民曆食物配對禁忌等探究,訓練其探究的觀察與系統思考的脈絡。
→相關閱讀:不純.書坊《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:自學力、探究力》→相關閱讀:文科腦v.s. 理科腦《Just do it? 「規劃」+「執行」→「創新」+「應變」》

撰文/黃琇苓
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,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管理研究所,現就讀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班。2015 年教育部高中高職閱讀推廣績優老師,國立苗栗高中國文、歷史教師,黃老師教學年資13 年,學經歷豐富並有多次教案得獎的紀錄,也曾針對班級經營進行過週記寫作的行動研究,教學與研究成果豐碩,深獲學科中心及諸多教師肯定。著有《不純的閱讀》一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