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師如何有意地培養自身多元文化的素養
國際語文瞭望臺
文 / 語文樹工作室

參與討論:褚樹榮、陳愛娟、宋怡慧、黃秀玲、高培聖、鄭義廣、時劍波、梁秉剛、杜韋濱、顧樂波、韋琳、姚芳
跨界學習,對教師的文化修為有著較高的標準。如果不尊重異質文化,不理解多元文化,自身又缺乏綜合的文化修為,要引導學生學好「跨媒介閱讀交流」是不可能的。宋怡慧老師,是國文教師,是教務主任,是圖書館主任,是閱讀推廣者;黃琇苓老師碩士專業是歷史學,博士專業是數位技術,從事的是國文教學。她們對於中華傳統文化浸淫頗深,對臺灣在地文化耳濡目染,對西方文化也比較熟悉,這種複合型的文化素養,對於跨界閱讀課程的構建,是不可或缺的前提。
新形勢下教師必須自覺地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多元文化素養,這是一個擺在每一位老師面前的全新課題。姚芳老師認為「興趣」可以作為培養多元文化的為切入點:「羅素說,幸福的秘訣在於,使你的興趣儘量廣泛,使你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人和物儘量友善,而不是敵視。」確實,教師自己對多元文化的興趣是提高其學習和教學品質的關鍵。
這引起了杜韋濱、韋琳、顧樂波等老師的共鳴,他們認為「自覺」而為則有不竭的動力與創造力。就像宋怡慧老師面對「應試」的質疑時,強調「我不但可以教他考一百分,我還可以叫他做一個有一百度溫度的人」。這個「自覺」不純粹是為稻粱謀,而是帶著對多元文化的好奇,自發地去培養的。這好奇,就是在思想上主動認識到行動的價值和意義,知道行動的必要性、重要性。不但對目的和效用有了認識,還瞭解行動的內容,瞭解行動的方式方法。梁秉剛、韋琳、高培聖等人認為,要合理分配好時間。「摩登時代」可能不缺物質、金錢,大家工作都緊張忙碌,最缺的就是時間。如何在興趣的支配下最大化地利用「空餘」時間,需要老師們見縫插針地利用,熟悉各種文化。
程載國老師的幾點想法切實中肯:
- 語言文字素養是核心,語文教師在跨界之前得切實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。
- 在與同行的交流中反觀自身的優勢與短板,然後下定決心去擴充完善。
- 跨界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,而不是為了炫耀教師的博學。
時劍波提出,閱讀可以站在作者、同類文本的統觀角度來進行,如宋老師對閨怨詩傳統與現代技法的分析,黃老師對《陋室銘》、《雅舍》與《項脊軒志》的整合觀照,很見功力,說明在傳統的解讀上仍可作為。王靜老師認為教師要從學情出發培養自己的跨媒介素養,以能與學生的學情發生共振。
最後,大家認為有時間,要多走走看看。顧樂波老師談起十多年前,在沈永廷老師的帶領下,效實中學省理科班的同學做了「寧波城區文物景點調研」專案,月湖、鼓樓、慶安會館、南宋石刻……一個個走下來,帶學生到天一閣,聽博物館館長講天一閣和寧波的歷史,還參加了那年的海上絲路研討會。一段很幸福的行走的語文教學時光,對教師本身多元文化素養的培養,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
宋怡慧/提供
教師必須是個終身學習者,對於多元文化素養的培養,更是戰戰兢兢的使命與理想。置身于課室裡面的孩子們,來自不同族群,性別、思維、態度、價值各有不同,教師自身對多元文化有足夠的理解與尊重,就能夠站在一個全球化的高度,引領學生成為理解多元文化、能夠跨界學習的世代。德國社會學家貝克說:「全球化是距離的消失」,因此,面對一個多元文化蒞臨的時代,意味著疆域的崩解、文化的跨界。教師培養自身多元文化的觀點、心態、能力、視野,都是語文課程設計的必要前提。
設計跨界課程,必須符應學生學習與生活情境,培植多元文化的素養:他們是否有探究學科多元跨界的好奇心?他們是否願意因理解而悅納自己和他人?他們是否在課程學習中習慣於跨界,找到核心價值?我曾在《諫逐客書》的課堂中和孩子談過:人才的選用是否要有外流與流入的概念,人才外移與人才引進的優勢與劣勢?小至個人,大至社會、國家、國際,我們的思考與判斷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,每個決定都可能產生「蝴蝶效應」。學生走入多元文化的交互中,以自身觀察、知識系譜、時代脈動,開始對現象、因果,展開思考,願意評鑒與省思「國際人才流動」的立場與觀點。我忘不了他們雖各執己見,卻願意靜靜凝聽對方給予思辨自己不同看法的年輕臉龐,那麼專注又尊重。
對於語文老師而言,培養多元文化的素養,其實是有方法的,就是以學生為本:搭建豐富的知識鷹架,培養其解決問題的技能,最後,讓他成為有溫度,有價值觀的人。至於如何培養教師自身多元文化素養,我的做法是:
- 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,願意逆向思考和水準思考,建立多元的教育價值觀。
- 保持專業創新的教學熱情,願意嘗試、不怕失敗、接納各種聲音。
- 持續保持閱讀習慣,不局限在文學,以跨學科、多元文本融入教學。
- 設計跨文本課程,能快速整合各種地域的多元文化,建構有邏輯、多視角的知識系譜。
- 願意真誠反思,正視自己的不足,不斷突破,例如有意訓練資訊能力、語言能力、文創能力、社企力、表達力等各種跨界表達能力。
——宋怡慧
有人說單一會造成刻板印象,而刻板印象的問題就是:他們並非不正確,而是不完整。我以為多元文化意指不同信念、行為、膚色、語言的文化組成,彼此關係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。不同文化間,相互接觸、衝突、順應後會產生的文化創新。
一九九〇年代以來,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代社會文化重要的特徵,面對全球化社會,一個現代公民需要具備多元文化的素養,以適應這個變化快速且多元的世界。身為教育工作者,需與時俱進,瞭解且體悟到全球化世界的來臨,認知多元文化的概念與涵養多元文化的素養。
首先要打破固我的觀念,全球化現象勢不可擋,不同國家、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觸,勢必產生衝突、摩擦,若能培養同理心,在面對不同價值觀和行為時,就能多一些的尊重與包容,進而欣賞與接納他們的文化。其次要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。日新月異的時代,「無時不學,無處不學,無所不學」,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,透過日常生活的體驗,透過書本傳播資訊,透過網路工具等。保持一顆探究的心,有好奇,能批判,具有宏觀的願景。全球化社會的來臨時,用更寬容、包容的態度面對大千世界,多體驗、多探索,走出教育的小門,入乎世界的大門,不論是自身或是學生,突破思想的禁錮,突破思考的框架,突破生活的視野,突破教學的模式,可以讓我們從單一專業「I」型人(具備單一專長與技能,最容易被取代,沒有競爭力),走向專業中通才的「T」型人(通識性人才,除具備專長技術外,具備一些可以溝通、發揮與靈活運用專長的智慧與知識),走向1+1大於二的「 」型人(除具備前述專才,更具有整合資源的能力,能隨時行銷自己,展現自己,創造自己),最後成為具有多元文化素養的「米」型人,即具備前述專才外,更有品德、創造力、執行力。
——黃琇苓
網上討論長達七千多字,根據各位的闡述和自己的理解,覺得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自身多元文化的素養,必須做到以下幾點:
首先,要克服畏懼退縮的心理。以開放、包容、悅納的心態主動迎接多元文化。目前已經到了「後喻時代」(編按:指在科技時代下,學生掌握了更新的知識技能,能夠反過來教授老師的時代。)全球智慧化已不可阻擋地來臨,教師,必須事先準備好一桶「跨媒介閱讀」之水,再去教學生,才會不被學生小瞧。為此,教師要有主動出擊的心理,放低姿態,主動接納多元文化,以興趣為支點,以自覺為支撐,以技術為手段,讓自己變得純真深廣博新。
其次,要樹立民主平等的意識。這既指與學生的交流之間要民主平等,尊重學生超過老師的信息量,尊重學生對現代科技的熟練運用程度,以謙卑的姿態,俯身與他們展開對話交流;又指本學科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要跨界溝通,互生互長,唯有如此,才能建立起緊密協作的團隊,策劃跨界學習的課程,比如製作微電影,需要語文老師的劇本、技術老師的拍攝、美術老師的畫面、音樂老師的配樂等。只有大家出智盡力,才能圓滿完成某一艱巨任務。
其三,要具備積極索求的姿態。無論何時何地,教師都要主動積極地合理分配好時間,投入學習多元文化中去。與不同學科的書籍對話,可以靜靜地思考文化的內涵;與同行交流,可以隨時迸發出思維的火花,使自己的思想更開闊更高層;在網路中學習,可以即時看到不同人群的動態評價;走進社會學習,可以增閱歷、長見識、煉能力、提智慧。這些途徑,都是提升多元文化素養過程中必須要走的。
其四,要保持不斷學習的毅力。學習是一個長期推進的過程,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態度,不能一蹴而就。教師只有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,利用種種空餘時間給自己增加文化各種素養,才能在時代的大潮中立足。
——陳愛娟
在當下語境中,談多元文化素養,好像有點不合時宜,甚至是奢侈的,但教師不是政治的傳聲筒,不是意識形態的灌輸者。教師的責任應該是儘量讓學生接觸多元文化,並讓學生從中學會的辨析和抉擇。生物的多樣性使這個美麗的星球生機勃勃,社會科學領域也一樣,禁錮和封閉,總會讓心靈和思想枯萎。如何在一個教師能夠掌控的小環境裡營造豐富的思想森林呢?
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培養「十字架」式的文化智慧結構——
從文化的「歷時性」角度,對於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,我們能理解、會傳承,並涵養我們的文化素養之根,明白「我們從哪裡來」。對於充滿生機的當代文化,我們不陌生,不回避,會甄別,能接納。知道「我們處在哪個時間之軸」。
從文化的共時性角度,我們要將「在地文化」明確,賴以生存發展的社群、區域,它們具有怎樣一種「性格」,顯示出怎樣的文化獨特性?從而明白「我們處在何方」。對於西方的普世文化精華,能夠「拿來主義」,對於不同質的文化,能求同存異,做到「共有」「共用」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。看清「我們要到哪裡去」。
養成這樣的文化素養,在策劃「跨媒介閱讀與交流」課程時,才能兼容並蓄,實現跨界,才能文理兼顧,道術相濟,才能「胸懷全球,放眼世界」。
——褚樹榮
→相關閱讀:國際語文瞭望臺《相約晚八點》→相關閱讀:國際語文瞭望臺《馬來西亞吉華獨中圖書館行政員到臺灣進行4校跨國研討交流與課程分享》